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山東高密之琐话

171
回复
26713
查看
[复制链接]
精华 发表于 2008-9-29 15: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5-28 08:21 PM 编辑

各位宗親
我在台灣出生 , 父親那一輩是 "世"  , 爺爺那一輩不知是 "子" 還是 "貞"  (音)
只知若干年前 , 父親回了一趟山東高密雙羊鎮時 , 只聽到當地人說
" 西大門回來了! " , 不知西大門是甚麼意思 , 還煩各位宗親不吝提供線索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8-9-29 17: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駿傑 于 2008-9-29 03:03 PM 发表
各位宗親
我在台灣出生 , 父親那一輩是 "世"  , 爺爺那一輩不知是 "子" 還是 "貞"  (音)
只知若干年前 , 父親回了一趟山東高密雙羊鎮時 , 只聽到當地人說
" 西大門回來了! " , 不知西大門是甚麼意思 , 還煩各位宗 ...

我个人认为“西大门”是指在山东高密双羊镇于姓的一个分支,“西大门”即“西门人的长门”之意。我们天津宁河于氏在第十世时树大分支——分为了“东、西、南、北”四大门。
欢迎宗亲认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老五宗親回應
不過有幾個問題想請各位宗親幫忙
1. "長門" 是甚麼意思?
2.我原本以為雙羊鎮在高密的西邊 , 又聽說以前老家有一個很大的門
門前有石鼓、旗桿而桿上有斗 , 可能是 "西大門"這個名稱的由來
但是想一想 , 老五宗親所言比較有道理
其他姓氏的人應該稱此戶人家為于家或于家大門
只有本家人才可能稱 "西大門"
只可惜當年戰亂祠堂被毀
聽說!只是聽說!
當年半邊房子被燒毀 , 另外半邊房子曾被高密縣政府用作臨時辦公用的場所
後來被拆連地都被挖了
聽說!還是聽說
挖出幾個大水缸敲破後全都是污濁的黑水
(個人認為應該是儲存雨水防旱災用的或是污水處理設備)
不過這個大水缸的傳言有趣的地方在於
那些挖地敲水缸的人隔日再回到現場卻不見前一日敲破水缸的任何痕跡
所以這個傳言才會被流傳
總之
" 西大門 " 已成過去式 , 各位宗親就當作聽故事一般
但是倘若有在高密的宗親曾經聽過相關 " 西大門 " 的故事
尚祈不吝惠雨披露
小弟感激不盡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5: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道勇 于 2008-10-4 04:07 PM 发表
門前有石鼓、旗桿而桿上有斗 ,证明你们先人有过“功名”,进士、举人、做过官。

感謝道勇宗親回覆
"于"這個字讀音好聽且筆劃簡單 , 我從小便以姓于為榮 , 不管先人有如何的光榮事蹟 , 先人的餘蔭庇祐子孫
讓後代子孫生生不息 , 那才是真正的驕傲
畢竟 "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延續生命" 會來此網站朔祖尋根的宗親 , 不正也是有此一相同理念而來的嗎?


原帖由 于志浩 于 2008-10-10 07:09 PM 发表
我给你打听了  原来很早的时候  双羊西有一个大门 (相当于古城市的四门的西门) 你们就在大门附近住   所以叫西大门  你们和张秋于是本家  有空你可以打0536 -2835147于新昌咨询

感謝志浩宗親熱心的協助
雙羊鎮原以 "天○宮" (寺廟)為中心建城牆以防盜匪 , 共有東南西北四個門 , 西大門是住在城內但不是在西城門
當然也不是因為住在門邊(住門邊另有其人)而被稱為大門 , 不過當初的廟及週邊的房子都被拆的乾乾淨淨一瓦不留
至於要跟其他宗親聯繫一事 , 可能暫緩
我說一個故事讓宗親了解
有一年我去遊長城
我戴了一頂列寧帽配上一付墨鏡 , 一身打扮讓地陪直呼 "高幹來巡視了!"
走著走著前方來了一對老夫婦 , 那位大娘老遠就看到我 , 知道我是遊客 , 而那位大爺卻沒注意
走近後那位大爺看到我 , 嚇了一大跳 , 那恐懼的表情一直烙印在我的腦海 , 那大爺抓緊了大娘的手
雙腳一軟 , 踉蹌了幾步差點跌跤 , 幸好大娘拉著沒有造成傷害
文及於此有些宗親應該了解 , 有些事情可能需要時間來化解 , 也許我的兒輩這一代比較沒有一些顧慮
但是好歹也要讓我的兒輩知道一些先人之事 , 不然哪天回了老家要如何對列祖列宗交代

網路確實是個了不起的發明 , 很多資訊藉由網友熱心的傳遞讓小弟銘記在心

不知宗親中有無對清朝制度熟悉或可提供調閱古籍的網站 , 因為目前得知 , 西大門的大門上有一塊大匾
匾為藍底黃字內書"自省齋" , 不知哪兒可以找到欽賜匾額的文獻資料或紀錄 , 讓小弟能一窺先人的榮耀

一次留言太多可能顯得雜亂 , 所以有一些小時候聽到的故事 , 改天再提出查證之

以上還是感謝各位宗親及網友的協助 , 衷心感激
发表于 2008-11-7 16: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駿傑 于 2008-11-7 03:35 PM 发表

感謝道勇宗親回覆
"于"這個字讀音好聽且筆劃簡單 , 我從小便以姓于為榮 , 不管先人有如何的光榮事蹟 , 先人的餘蔭庇祐子孫
讓後代子孫生生不息 , 那才是真正的驕傲
畢竟 "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延續生命" 會來此網站 ...

“自省斋”之“自省”出自“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源自《论语·里仁》
大意是 :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有的话就努力改正。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1: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道勇 于 2008-11-7 11:09 PM 发表
老五说的很对。“自省斋”,一般是主人自勉而起的斋号,如果,是御赐,既含有贬意的意思了!


既謂 " 自省 " 何來褒貶之由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不管這個民族經歷過多大的天災人禍或異族統治 , 最後能讓這個民族爬起及繼續前進的核心思維
就是中華文化
當初中國出現文化浩劫的那段時間 , 我年紀還小 , 只看到長輩們優心憂心忡忡
也不知怎麼了 , 後來消息傳開來了 , 孔家因為有駐軍所以未遭受破壞
長輩們終於能笑語言談了 , 在此我只能說
有很多很多人對當初駐軍於孔家的軍隊指揮官及那些阿兵哥們是非常感激的
相對的中華文化對亞洲東部的國家影響也非常的深
有一次在馬來西亞的高速公路休息站 , 我下車買一瓶水喝 , 我一轉身看到一幅場景讓我感到非常驚訝
也許是第一次看到緣故吧!
一個父親帶著大約10歲的小孩在休息站吃飯 , 他們居然是用手 , 將飯捏一捏就直接往嘴裡送
不過在麻六甲看到華人小孩在異域跪拜祖宗牌位 , 當下眼淚差點就奪框而出 , 那種感覺就像除夕夜
跪拜在祖宗牌位前向祖宗報告過去的一年後輩的作為無忝所生及對來年期望般的真實
儒家思想對東亞及全世界有華人的地區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改天再向各位宗親報告
发表于 2008-11-11 19: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皇帝赐啥的都有。。。。不奇怪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复林 于 2007-10-7 10:30 AM 发表
建淼说斥山于源于云南,那请问具体根据是什么,你说从云南迁到斥山现在有多少代了??什么年代迁来的。。。

小時侯曾經聽過 , 先人曾經遷到南部避 "戰亂" , 但不知是哪一個朝代
後來不知隔了幾代再遷回北方 , 這個訊息提供各位參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5: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志浩 于 2008-11-14 09:05 PM 发表
到双羊还是很方便的 从青岛到高密大约一个小时的高速路程  从高密到双羊还是一个小时的路程  可惜双羊以前是双羊镇的政府驻地  现在已经合并到阚家镇了  双羊四中也已经搬到高密城里了  明显不如以前繁华了


感謝志浩宗親熱情襄助!!
我評估志浩你應該是我的老家人

原本想要以中華文化針對 韓/日及其它地區的影響及對台灣的影響
以個人的觀點向各位宗親做報告
但是最近所得到的訊息與我聽過的故事比對後
出現更勁爆的內容 , 所以先行插播

為支持老五宗親的理念

原帖由 于老五 于 2008-8-31 07:00 AM 发表
         我们要紧密扎根在—咱家论坛
高举"有空必来,有来必言,有言必留,有留必看"理论的伟大旗帜,
认真贯彻落实"雁过留声,人过留言"的要求,
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思想路线,
弘扬"一不怕手酸,二不 ...

"留言要有新思想,灌水要有新思路,吹牛要有新突破,抬杠要有新局面"
所以小弟不才在此吹個牛 , 看能否創造山東省高密縣的新局面

山東省高密縣雙羊鎮西大門 , 不是 "宅" 而是 "府"
房間超過千間(心虛.....) , 西大門是一個 "舉人府"
這麼多間房子是要給舉人考試用的
雙羊鎮這個地區市集的形成是因為 "府" 的需求而聚集的
而可追朔 明 甚至 明 以前
而 "府" 內的語言就如同北京地區語言分布的狀態相同
北京地區有官話與土話兩種
而西大門 "府" 內的語言腔調與 "府" 外的語言腔調不同
因為西大門在軍事地理位置上有重要性 , 且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
就是 "不缺水"
從 "保安隊"對抗日軍在雙羊鎮激戰 , 將雙羊鎮東邊半部所有建築摧毀殆盡起
西大門是沒有損壞的
理由很簡單
因為不管是保安隊、日軍或國民黨的軍隊 , 都將西大門當作是一個很好的駐軍場所
而國民黨的軍隊於西大門駐守的時候 ,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他們派了一個雲南來的士兵或軍官與 "府" 溝通
原因是國民黨的軍隊南腔北調 , 與當地民眾溝通上很不方便
可是雲南來的軍官居然可以與 "府" 溝通
聽說腔調接近 , 所以可以溝通
所以小弟依自小的經驗與前一陣子到雲貴地區旅遊的經驗
大概可以下一個結論
必定有一支于氏曾經到過南方 , 之後才又回到北方

對於志浩宗親說雙羊鎮已經沒落了
我的看法不同
我建議志浩宗親是否聯絡張秋于氏
向高密縣政府提出遺址保護的申請
由縣府聘派文史學者 , 進行調查及做出報告
只要有文獻報告 , 就會有遊客
尤其是有聯考(入學考試)制度的國家的遊客
知道有一個 "舉人府"
肯定是要來拜一拜的
任何事情只要向前看 , 一定有機會
发表于 2008-11-25 17: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駿傑 于 2008-11-25 03:40 PM 发表


感謝志浩宗親熱情襄助!!
我評估志浩你應該是我的老家人

原本想要以中華文化針對 韓/日及其它地區的影響及對台灣的影響
以個人的觀點向各位宗親做報告
但是最近所得到的訊息與我聽過的故事比對後
出現更勁 ...

      如果真的像骏杰宗亲所说高密双羊有“举人府”之说的话,也是我们于氏文化研究会将来要实地考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5: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08-12-24 15:59 编辑

看樣子 , "西大門"的故事不少 , 但是宗親對這類故事可能興趣缺缺
所以為提高宗親的點閱率 , 換個主題 , 看看是否能增加人氣
以便達到尋根的目的
首先先介紹一下台灣的地理名詞
在大陸常使用 "華中地區" 或"華北地區" 就是泛稱的中部區域或北部區域
但是在台灣若使用 "台中地區" 或"台南地區" 的稱呼就用錯了
因為 "台北" "台中" "台南" "台東"...都是縣市的名稱
若要稱呼地區名稱 , 在台灣的人大部分都直稱 "北部" "中部" "南部" 及 "東部"
若正式一點就稱 "北台灣" "南台灣" 及 "花東地區" 很少使用"中台灣"這個名詞
各位宗親也許會發現 "東" "南" "北" "中" 四個地名那麼有沒有 "台西"這個地方?
有的 , 不過 "台西"是一個小鄉村 , 名氣比較小罷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宗親重視!!
但是怕引起誤會 , 所以還是要強調聲明一下
以前的故事就讓他流傳 , 小弟只是單純想要知道自己的來處
無任何其它意圖 , 請各位宗親輕鬆看待
接著提出這次想談的主題
記得在若干年前 , 選修了一門文學的通識課程 "清代台灣文學"
教授是留學日本的學者
當他看到學生名單上有一位姓 "于" 的學生時
他來到我的座位處問我 "你知道 于 這個姓台語(閩南語)怎麼發音嗎?"
我立刻以台語 "余" 這個音回答
老師回答 錯!!
我當場傻眼 , 在台灣生長二十幾年 , 居然連用台語發 于 這個音都不會
更可笑的事是我所生活週遭所有的鄰居.朋友.同學.同事.....
沒有一個人將 于 這個姓用正式的台語唸出
于 這個姓氏用台語要如何發音呢?
這個音用普通話唸出來就以 "吳" 這個音發音
在台灣 "吳" 這個字有另外的發音法 , 用文字比較不容易形容
那麼老師為甚麼要強調 "于" 這個字的發音呢?
原來日本話中 "于" 這個姓氏的發音與台語發音一模一樣都唸 "吳" 這個音
老師說 "于" 這個姓氏 , 站在語音學的角度而言
"于" 這個姓氏是一個非常古老且是被受到重視的姓氏
在第一堂課
老師親自到我的座位來告訴我這些事
讓我對自己所擁有的姓氏感到非常的光榮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9: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獅子紅眼睛的故事
我在于氏咱家論壇看到有很多宗親說來自"大水泊"
這讓我思考為甚麼人要遷徒
天災? 人禍 ?...
不知各位宗親是否曾經聽過"石獅子紅眼睛的故事"
故事好像是一位道士經過一戶大戶人家
告訴此一大戶人家說要此戶人家建船及準備一些家當
當其門口的石獅子眼睛變紅時就會淹大水
該戶人家將其話當真
開始建起大船
而鄰近的居民均議論紛紛 , 笑此戶人家愚笨
居然聽信江湖道士信口雌黃之言 , 如此大費周章...
有一對十三四歲的兄弟對此事不以為然
想要惡作劇整一下此戶人家
在某天凌晨天未亮時
偷偷拿紅漆塗在石獅子的眼上
而早上該戶人家的長工經過大門時發現石獅子的眼睛居然留下紅色眼淚(油漆未乾)
慌張的通報該戶人家
該戶人家聽聞此事感覺大事不妙
立即將家眷及一些糧食細軟等...請上船
逗得兩兄弟在船下哈哈大笑 , 不肯上船
且告知長輩不可聽信江湖道士的一派胡言
可是此言一出 , 就開始聽到地鳴
嚇得兩兄弟趕緊上船 , 不久大水漫過整個城鎮
僅此一家得以倖存
經由以上的故事提供給宗親一個思考方向
當年黃河改道造成附近區域生靈塗潭
當然就會遷徒
所以個人覺得應該要從當年的水文狀況及社會背景
來討論遷徒及人口發展比較有所依據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9: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查了一下
科舉制度時期 , 好像要中舉人才能在門前豎旗竿
另外若是不只一對旗竿好像又有不同
在台灣也看到過有旗竿的古蹟 , 不過感覺上小了一點
還有有些寺廟也會豎立旗竿
還有有些祠堂也會因族人中舉人或進士在門前豎立旗竿
目前還在查大旗竿上一個斗是甚麼涵義而兩個斗有何涵義?
還有門前為何是石鼓而不是石獅 , 不知石鼓又代表何種意義?
很多事情有待查證
對於文登的地形我看了一下
黃河水患應該影響不到 , 所以族群發展的比較順利
可是就我所知
于氏闖東北陸路是繞過渤海灣經天津
而海路不是由大連登陸而是由葫蘆島登陸
若拿地圖對照一定會覺得很納悶
大連距離很近為甚麼會由葫蘆島登陸?
不過我只能對各位宗親說 , 我所知道的確實就是如此
至於事情有甚麼蹊竅 , 還是要慢慢查證
发表于 2009-2-19 2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2-19 20:03 编辑
我查了一下
科舉制度時期 , 好像要中舉人才能在門前豎旗竿
另外若是不只一對旗竿好像又有不同
在台灣也看到過有旗竿的古蹟 , 不過感覺上小了一點
還有有些寺廟也會豎立旗竿
還有有些祠堂也會因族人中舉人或進士 ...
于駿傑 发表于 2009-2-19 19:26

石鼓

  即石鼓文。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汴京国学。后石鼓又流落到北京。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京河井荃庐氏。此外,社会上所流传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锋》、《中权》、《后劲》三种,其中天一阁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为最。然原拓己失,现只能见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种拓本的照片。安国所藏的宋拓本《先锋》本,旧商务印书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书中。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鳹 堂有《中权》本影印本。中华书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书迹名品丛刊》中,有《后劲》本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可称中国第一古物,石鼓文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汴京国学。后石鼓又流落到北京。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京河井荃庐氏。此外,社会上所流传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锋》、《中权》、《后劲》三种,其中天一阁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为最。然原拓己失,现只能见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种拓本的照片。安国所藏的宋拓本《先锋》本,旧商务印书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书中。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鳹 堂有《中权》本影印本。中华书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书迹名品丛刊》中,有《后劲》本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可称中国第一古物,石鼓文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祗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毛节新:解石鼓文(十篇):
  “田车篇”:记述秦君主和公卿大夫在秋季的一次大规模围猎。表现了秦国军队宏大的气势,优良的车骖,威武的士兵,强大的战斗力。赞颂秦国君主贤明,气度宽宏。
  “吾车篇”:记述一场由秦国君主亲自参加、组织的大规模围猎活动。展现了围猎的气势,阵列森严、士兵骁勇、团结一致、收获颇丰的围猎场面,颂扬了秦军精良的武器和强大的战斗力。
  “汧殹篇”:记述秦国在君主及公卿大夫们带领下的一次大规模捕鱼活动。诗篇描述了秦国人民捕鱼收获、养鱼加工的场景。
  “吾水篇”:记述一场军事演练阅兵活动,歌颂秦国治理的地方,水清道平、法律严明,拥护天子,城乡秩序良好,人民生活安定;军队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国家强大、安宁、信用。
  “灵雨篇”:记叙秦国军队远征返回祖国,遇到汧河暴涨、大水泛滥,经历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的情况。歌颂了秦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忠于祖国的信念。
  “吴人篇”:记述交战俘得吴人归来后,让他们为秦国耕作、养殖。使秦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得以发展。
  “銮车篇”:记颂秦国君主率领军民进行狩猎、军事演习、祭祀活动的诗篇。这次祭祀活动显示了秦军车马武器精良、士兵训练有素、君民团结一致、围猎获物归公、军民诚信的情况,昭示秦国的团结和强大。
  “马荐篇”:记述秦国牧马业发展成就的篇章。描写自然地理景观美好,飞禽走兽丰富,马群驯养先进的状况。
  “乍原篇”:记述秦国在新的领地进行开发建设的事件。歌颂秦君主的精深谋略、远见卓识和英明决策;颂扬了秦国在新领地上建设的成就,表达:秦人在新土地上勤奋劳动的愉悦心情。
  “而师篇”:记述秦国以宏大威严的军阵,隆重宴待天子和各国诸侯。显示和颂扬了秦国在各国中地位和威望。
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中释文:
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馬既阜。
君子員獵,員獵員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騂騂角弓,弓玆以寺。吾敺其特,其來趩趩。
[走+憲]2炱炱,即禦即時。麀鹿[走+朿]2,其來大次。
吾敺其樸,其來[之+賣]2,射其[豕+肩]蜀。

汧殹沔沔,烝彼淖淵。鰋鯉處之,君子漁之。
濿有小魚,其游散散。帛魚皪皪,其筵氐鮮。
黃帛其鯾,有鯆有[魚+帛]。其[立+月]孔庶。
臠之毚毚,汗汗博博。其魚維何,維鱮維鯉。
何以苞之,維楊及柳。

田車孔安,鋚勒馮馮。    既簡,左驂旛旛,右驂騝騝。
吾以躋于原,吾戎止垤。宮車其寫,秀工寺射。
麋豕孔庶,麀鹿雉兔。其原有紳,其 奔奔。
大 出亞    昊 執而勿射。
多庶轢轢,君子攸樂。

鑾車,賁[朿+次]真 。彤弓孔碩,彤矢    。
四馬其寫,六轡驁驁。徒馭孔庶,[广+虜+邑] 宣搏。
眚車載行,戎徒如章。原灦陰陽,趍趍 馬。
射之    ,[之+予] 如虎,獸鹿如 。
多賢,陳禽   ,吾獲允異。

        ,零雨 流。迄[水+甫+方]2盈渫濟。
君子即涉,涉馬 流。汧殹洎洎,淒淒    。
方舟 逮,    自[6],徒馭湯湯,維舟以行。
或陰或陽,极深以戶。濟于水一方。勿    止。
其奔其[吾+攵],    其事。

□□□猷作原作□□□道 我司□□□□□除帥彼陂□□□□[莽+早]為 里□□□微    攸 □□□栗柞棫其□□□椶[木+咎]    鳴□□□□□亞箬其華□□□為所游優□□□盩導[二+日]樹□□□[五+日]
□□□□而師弓矢孔庶□□□□□□以左驂□□滔滔是 □□□不具獲[尸+辛]復□□具[月+亏]來□□其寫小大具□□來樂天子來□嗣王始□古我來□

天□□彼□□□走[馬+齊]2馬        微微雉立心□其一□□□□□□□□ 之□□

吾水既清,吾道既平。吾□既止,嘉樹則里。
天子永寧,日維丙申。翌□□□,吾其旉道。
吾馬既陳,□□康康。駕□□□,左驂驁驁。
右驂[馬束矢],牝□□□。毋不□□□翰驪
□□□公謂大子,余及如□□,害不余及。

吳人[粦心]□,朝夕敬□。載西載北,勿奄勿代。
而初□□ 用□□□□□□□大祝□曾受其庸□□
[]寓逢中囿孔□□鹿□□吾□其□□□緟緟大□□□□□□求有□□□□□□□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