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家大院荟粹

112
回复
3115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6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咱于家枝繁叶茂;人文历史深厚,光“于家大院”之称数不胜数,为了使咱于家之宝贵遗产亟待保护,现将各处的咱于家大院的资料收集发掘,哪位同门宗亲如有资料,欢迎跟贴汇总。
8 D* W2 P/ V1 F% W

8 J" l8 p; o" D& L1 u7 n: R
绥宁于家大院
于家大院位于湖南省绥宁县李熙桥镇,西、北临山。现共留存有25座建于清代乾隆五年至同治十二年(公元1740年-1873年)的窨子屋(从明代洪武十三年到清朝光绪七年,湘黔赣出现这种建筑:格局基本一致,铁桶一般的四面高墙,方方正正围成“一颗印”的形状,湘黔赣边地都称这种高宅大门的民居叫——窨子屋),每间屋子都标有建造年代的印记。登高远望,院内屋顶砖瓦层叠,檐角错落起伏,十分壮观。大院与山冈之间用石头修建了3-5米的挡土墙,东南两面是6米多高的仓楼。大院和大院外的水塘占地近百亩。
9 V! G' l6 v, f
于家大院的窨子屋建筑有方,排列有序,整个院落共有两个出口,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道道相连,巷道错落,很容易迷路。院内各屋虽然建于不同年代,却有着相似的青砖、青瓦,相似的石门框、厚板门,相似的鳌头屋顶,寓意“步步高升”,连接屋子之间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合居建筑群落的特点,也充分证明当时于氏家族成员地位平等、贫富相近、互学互励、互助互济,没有等级之分。各家窗花图案都不相同,花、鸟、兽等栩栩如生,阴阳、雌雄双双对称,分外美观。院落防火设计别具一格。院内的窨子屋,一律只在南墙开窗,北、东、西墙一般只开通风孔或小窗,墙体都高过瓦檐,两侧山墙鳌头高耸,即使一家失火,只要把堵孔专用的鼻孔砖往通风孔一放,就隔断了火势。现年34岁的于申晚曾经在于家大院居住。她回忆,9岁那年,家里遭遇火灾,但大院其它房屋并没有受到影响。
' t/ F" x6 z, R8 |7 X  M1 U) l5 Y# o
随着社会治安的改善、人口流动的频繁、城市的膨胀,这种家族合居的传统观点逐渐被淡化,正因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湖南省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桥村的于家大院显得弥足珍贵。

7 l1 I, A9 j( J3 ^目前,于家大院已成为绥宁县重要的文化景点,文物部门也正积极采取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并希望在湖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将于家大院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家大院全貌

. y2 \) \. D1 e5 d' o- W& N
200413zo9pcl6z66kgcx93.jpg 9 C' l: \+ R7 W; y/ x
全貌.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2: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纵道; ^. {* E3 s9 N2 q) v, x5 ]
hendao.jpg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2: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横道
# j2 d7 j% G% K! y

' w0 L: z% K! Z 11.jpg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进门口的石凳
1 o5 N* u) e4 @! x, x4 q
14_16134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裔生活与外来人仰望
9 d+ ^- c) ]; C/ r3 ?2 N6 Q
14_161436.jpg
10.jpg
9.jpg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窗花图案  
chuanhua.jpg * Q& R0 f  I0 V3 A6 b! b

/ v  }. O7 o# c! ~; u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鳌头屋顶# w* f5 R) p" X5 P+ \+ O
14_161425.jpg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砖墙上刻下的建造时间! v$ b& m7 M& b' o, b
6.jpg
' _2 y7 t2 C- _$ M) T2 _! w: j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大院简介
7 g/ I8 _3 B  J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绥宁发现宝贝:五品官宅没正门 于家大院八卦阵

稿源:三湘都市报
, J/ O3 j# d7 p
$ |/ ^1 V5 Z4 G, e% h/ N. t2 v9 ?% Q- s1 ~' }. c
于家大院这样狭窄交错的过道,据说是按照八卦阵形布置,可以防盗  范远志 摄, E& O5 e  F+ g( d8 D0 T
( h6 z- {! n2 D9 Z' u! t
据三湘都市报 报道 湖南省邵阳绥宁县李熙桥镇的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自己的这方土地上,直到日前湖南发现之旅专家组开赴李熙桥镇的陈锡兰故居和于家大院,他们才知道,原来自己住的窨子屋有很多讲究是宝贝呢。
' g6 E- v! p5 g6 Q# a% {    五品官宅墙不建直没正门
. a" P0 \) Z1 V    陈锡兰,绥宁人,42岁任陕西宜君知县,49岁调任兴平知县,为官清廉,政绩突出,告老还乡之际两县民众敬赠“万民伞”。他的故居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工,光绪三年(1877年)完工,完好保存至今。由于陈锡兰在北方做官,所以他的故居既体现了本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色。 $ Z8 p; e/ c. `: _# w4 H
    让人意外的是,他的故居没有正门,只有一扇小的偏门,足见其为人低调。陈锡兰故居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故居虽然大体上呈四方形,但是每一面墙都不是直的,而是略带曲折。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推测,“这应该是其在暗示做官的艰辛、曲折。” 4 e$ ?9 d7 e, I2 i3 e
    于家大院八卦疑阵来防盗
* |5 J/ ?2 r6 o/ \6 Z    如今,随着社会治安的改善、人口流动的频繁、城市的猛增和膨胀,家族合居的传统观点逐渐被淡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邵阳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桥村的于家大院显得弥足珍贵。
8 [7 e# F6 O' n" L2 d/ O# X    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于家大院西、北两面临山,山上坡缓林茂。大院与山冈之间用石头修建了3-5米的挡土墙;东南两面是6米多高的仓楼以及仓楼外的水塘。建筑群里的窨子屋排列有序又巷道交错,共有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渠渠相连。但正式的进出口却只有两个大门。据说,整个建筑群的布局按照太极八卦阵建造。“这有利于防盗。”绥宁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说,“强盗很容易在里面迷路。”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于家大院

长春于家大院9 k/ ?7 R: D/ P) L
电视剧《乔家大院》火了,那些古老的城堡式建筑群,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那么多的城市都有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令我们向往。而长春这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能够数得上数的景观资源,就少之又少了。) x- y$ _) u8 g# w
据民俗文化专家曹保明介绍,长春从遗留的历史街区来看,有沙俄时期的历史街区,有日伪时期的历史街区,有清时期的老商埠街区,有满族的四合院,也有中原闯关东人修筑的中原风格的大院,还有伪满时期的建筑群落。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最大的文化遗产。但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中,这些街区消失很快。一方面是以城市建设为主体的整体上的瓦解,一方面是街区内部的历史文化遗存已经大量流失,所以不能从街区的形状和某些房屋、院落的风格上来分辨。6 U3 t) Q: ]2 z& U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东安屯转了很久,也打听了许多人,才找到了于家大院。后边一所正房,两边是厢房,前边有一个带门洞的侧耳双房,典型的东北民居四合院。但是由于幢数较少,又大部分经过翻修,所以这种民居特点并不明显。现在的于家大院墙上写了很多“拆”字,而且不是历史建筑的已拆掉了一些,据说只是保留那些砖瓦,再重新翻建。如果重新再建,这种历史的味道恐怕也所剩无几了,这种原始色彩的民居特点,也就失去了意义。
+ p7 }. `2 X; Q4 h& u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 u$ l# }- L8 M5 ]( a6 T: x) `7 B- E# j  p/ 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市道外于家大院

哈尔滨市道外于家大院8 `$ }; j  T( _$ n+ U4 C: W
61231240109142296.jpg
13801240109142296.jpg
道外“于家大院”:周总理曾经住过的地方东北网 1919年,周恩来以探望同窗邓洁民并协助办学的名义,悄然住进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十九道街上的“于家大院”,开始了党在哈尔滨的地下联络工作。当时间流逝90多年后,这座融中俄建筑风格于一身的老式大院依然在向市民展示自己的故事。据在这座大院居住的几位年逾九旬老者介绍,该大院是上个世纪初,由一姓于的开发商修建的,因此大家称这里为“于家大院”。
% @5 \; Z$ `/ ~& w
' ]& ^4 N0 v0 @5 E' W2 W/ |5 Z1 O  穿过“于家大院”残破的角门,通过一条六七米长的崎岖甬道走进大院中心。这座大院是由西、南、北三栋楼围成了三合式大院。据住在二楼拐角处60多岁的金凤华讲,上世纪初,一名姓于的房产商在这里圈地盖了这座大院。这个房产商有很多房产,据说他在北京和天津也都有房产。房产商一家人生活在南楼的二楼上,从东向西依次是房产商的卧室、客厅,靠近东侧的两间屋子是浴室和佛堂。# m6 K) ^/ b* f! @% {
* |5 l* d# M$ e% h: |! h9 }
  当时作为一所接受早期先进文化教育的福华小学校就在这座大院南楼的楼下,当年周恩来来哈尔滨就是为与该小学校的教员做地下联系工作而来的,从此,星星之火在哈尔滨埋下了火种。下了几阶木台阶就绕到了比南楼矮了近30厘米的西侧,当年西楼上住的都是在于家干活的长工。北楼和西楼的楼下居住的则是些散户(当年姓于的房产商将房子租给住户)。大院临靖宇街东南角就是原东华学校校长邓洁民先生的故居,后来哈尔滨市道外区崇俭街派出所(靖宇街23号)也曾经在这里办公。
* [- X' k# a  A3 P6 ^, i
' |6 u9 G9 L" q& {) o" h8 U  根据《道外区志》上记载:1919年4月,周恩来由日本归国,经沈抵哈,看望滨江东华中学校长邓洁民等南开同学。在哈期间,周恩来曾帮助邓洁民办学,在师生中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返回天津。! V1 }, w+ A' o5 Z

0 L# L2 K& v( ~  g/ U  据在大院里居住多年的孙儒清老人讲,他在这座大院生活了将近80年。当年,与邓洁民交情深厚的周恩来在探望好友时就居住在大院东南角的道外区崇俭街派出所。后来,曾听老街坊们讲,当初周恩来与楼下小学校的教员还曾以敲三下窗户作为联系的暗号。
4 u7 Q, w8 y2 [8 ]6 z( g
7 A/ ~( k: T! r. C4 B  哈尔滨解放后,姓于的开发商主动搬出了大院,将房产交给政府,从此便没了音讯。据老人讲,1968年时,大院中间还有个花园,里面修建了凉亭,凉亭中摆放着石桌和石凳。没过不久,红卫兵们便拆了花园改建成了“大食堂”,可这个食堂最终也没开起来。. u* y3 s6 G6 A5 ^% ]0 g3 u9 Z4 q

( K- ^$ |9 Z  ~- c4 b3 @) d& `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院渐渐地老了,但大院里面的人却越来越多,多数是做小买卖的。大院里原有的都老住户陆续搬出了大院。如今这里只剩下金凤华和已79岁高龄的孙儒清等几位老人,这些老人们时常会回忆往事,偶尔闲暇无事便会像今天这样给年轻人们讲起当年大院的老故事…
4 |" B( R8 ^4 U* A! ^2 H/ ~
1 [5 _5 ^0 C& W7 I+ f
  I8 c" Z8 Y6 Z. l' ?! e
/ E8 r" R- X( ^
感受道外大院残破的美丽
  听到道外大院要保护的消息后,人们有两种反应———住在大院的人很失望:这么个破楼还保护不拆,我们什么时候能动迁啊?不在大院住的人很高兴:终于要保护哈尔滨的根了,亡羊补牢还来得及。两种想法反映出一个尴尬的现状———极具人文价值又有建筑艺术特色的老道外大院,从建筑角度来说,每一个大院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而从使用功能来看,这些大院已经残破到一定程度,不适合居住了。   连日来,记者对道外的一些大院进行了踏访,走在寂静的小街上,感受着都市中难得的清静,街道两侧灰暗的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勾勒出光与影的美丽,建筑立面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这是巴洛克建筑的特点。   踏访从道外区的南头道街开始,沿着老街逢院就进,一直走到八道街。每个大院从街面上看都不错,或者青砖或者红砖立面,最高档的也不过用水泥砂浆做立面,颜色灰暗但还算完好整洁,青砖青瓦让人从喧嚣的闹市中安静下来,走在这样的小街上,心情是轻松的、安静的。可是,一旦走进这些大院,印象顿时就变了———拥挤、脏乱、破旧,有些大院脏乱到了“下不去脚”的地步。在北五道街的一个大院里,楼上没有下水,住户自己安装的下水管线从每家横空伸到院子的下水井里,有粗有细,有黑有白,杂乱无章,抬头能够看到的,就是密如蛛网的下水管线。   在这些大院中,住房紧张是共同的问题,私建滥建的各种木板棚一个挨着一个,过道因此变得崎岖狭窄。木质楼梯大多已经严重破损,踩上去吱呀作响,真害怕它会随时垮塌。回廊的木地板上,经常有大洞,没有洞的地方,也已经磨得很薄,踏上去颤颤悠悠,让人心惊胆寒。最拥挤的是楼里的住房,在这里,十平方米八平方米就是一户人家很常见,即使这样小的住房,往往也住着祖孙三代几口人,吊铺是这里每家必有的,好在,这些房子的举架高,一般达到4米或者更高。   住房拥挤带来的最大的隐患就是防火安全。在这些大院里,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安全防火标语。可是,大火还是时常发生。居住在北四道街100号的王慧兰就亲眼目睹了1998年他们大院的那场大火,大火半夜烧起,连烧了7家,消防车进不来,绝望的人们从楼上跳下来。2005年10月11日,南三道街失火,大火离南四道街84号大院的程大娘家只有1米远,84号大院的很多玻璃都被烤炸了,程大娘一家人以为自己的房子也保不住了。消防队员保住了南四道街84号大院,却没能保住1米外的南三道街大院。现在,1米外的残砖焦土时时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院子里的人们每天睡觉前都要到院子里查看一下,夜里醒来,也要听听有没有异常动静才能睡。   同生死共患难的经历也让大院里的人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大院里只要有一户人家在,就有人看门护院;出门不必担心晾在外面的衣服没人收,刮风下雨谁得手谁收,雨过天晴,衣服准会又被晾在外面,谁家的谁自己取回。谈到搬迁的话题,大院里的人们最割舍不下的不是房子,而是邻里亲情,“住进高楼了,对门都不认识,那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搬家了再也遇不到我们大院里这样的人了!”   大院虽然残破、拥挤、脏乱,但这些都掩饰不住她的美丽。徘徊在老街巷,慢慢感受她的美丽,是很享受的事情。   这些大院,差不多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想象她见证了多少生老病死、人生悲合。读懂一个大院的前世今生,可能是到过大院的每一个人的愿望,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实现这样的愿望———有关大院的史料太少了。有关部门“掌握”的资料,有些反倒是从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里提取的。在记者采访的几天中,经常遇见道外区有关部门在寻找道外区的老人,他们希望从老人的口中获得大院的历史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采访“不找宣传部门而找道外老人”成了各路记者的采访特点,大院里的老人也就成了记者们频繁采访的对象。因为经历、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不敢保证老人们的说法百分之百是真实的,可是,我们也只能这样呈现给读者。   道外的大院,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古董,残破而美丽,需要的,是保护、保护!   船工大院:当年跑船汉子的家   在道外区浴海街2号,有一个大院,这个大院就是船工大院,也叫航运大院或者山西大院,因为当年这里住的多是山西人。   船工大院是一个三合院,东、北、西三面都是二层的楼房,院落很破旧,大门朝北。两扇破旧的大门敞开着,通过上面密布的铆钉可以看出这扇大门当年的做工精美。院落里地面高低不平,沿着红砖铺就的甬道走进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圈砖木结构的老楼。两侧的木制楼梯曲折延伸,与楼上木制地板连接在一起。一脚踩上去,木楼梯颤颤悠悠,吱呀作响,不常来的人真不敢走下去。扭曲残破的回廊将三面楼房连接在一起。   据居民介绍,因为这里靠近松花江,打鱼方便,逐渐形成了渔民聚集区,后来,这里又有跑船的,船工也多了起来,在上世纪初,几位来自山西的股东成立了一家航运公司。   在这个大院里,年龄最大的就数张芝云大娘了,她住在这儿有近60年的历史。今年已经83岁的张芝云大娘说,她24岁那年就住进这个大院,当初这里居住的十四五户人家中有七八家是山西人。原来大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山西人才能够入住。因为张芝云的父亲是山西人,所以住进来了。   在这个大院里,今年76岁的王崇权老人是为数不多能够说清大院历史的老人之一。 醭缛ㄋ担?937年,他随母亲来到了这个大院。虽说自己不是山西人,但母亲是正阳北校的教员,和“山西大院”房东相熟,所以得以住进这个大院。大院的主人是几位在哈尔滨搞航运的山西人,他们在松花江里经营船舶运输,大院里一楼供船工和外来户们居住,二楼住的都是股东,一个姓高的是股东头儿。   这些股东经营4艘客船,沿着松花江跑运输,最远的到达黑河。后来伪满政府成立了北满航运局,将这4艘船收归伪满政府,这些山西股东就离开了哈尔滨。   他刚刚搬来时,这个大院里还有锅炉和暖气,后来因为物资紧张,改烧火墙。当年一进院迎面是一个画着山水的影壁墙,影壁墙后面两侧楼梯的缓台上摆放着两盆万年青和大躺椅。那时大院的住户不多,只有十四五户。每到月末,租房户都要到设在二楼拐角处的账房里交租。   当时的浴海街叫“浴海涌胡同”,解放后才改成了现在的浴海街。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买断了轮船公司,股东和经理纷纷离去,留下的山西人也不多了,但仍有一部分山西人来哈尔滨投奔亲戚时住进大院,这里名副其实成了来哈尔滨谋生的山西人的落脚地。   解放后,这里的房子被收归国有,这里成了公产房,住户多了,人员也杂了,大院也就越发乱了。   于家大院:周总理曾下塌处变成了仓库   与胡家大院相隔不远,有座两层建筑静静地守候在靖宇街与北十九道街交叉口处。如果现在有人再敲窗三下,谁还能听出那是革命的声音?90年前,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在这里敲响了哈尔滨革命的号角。这个院落,就是于家大院。而今,周总理曾经住过的靖宇街23号的房间已经成了一家化工厂的仓库。   这个大院与其他大院“四合”有所不同,它是由西、南、北三栋楼围成了一个“三合院”。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的金大娘住在二楼的拐角处,她说,这个大院建于1910年,是一位姓于的房产商盖的,具体的名字她也记不清了。这个房产商有很多房产,据说他在北京和天津也都有房产。金大娘搬来时,这栋房子还留有当年于家生活的痕迹:朝南的房子是主人的住宅,从东向西依次是房产商的卧室、客厅,靠近西侧的两间屋子是浴室和佛仙堂。“当年我来的时候,佛仙堂里还香烟缭绕。虽然是在上个世纪初,但是人家家里已经设有浴室了,浴室在这个角落里,有7平方米,现在就是我家。”金大娘介绍,西厢房是下人的住处,为了区分主人仆人之间的身份,下人住的西厢房要比主人住的正房低一些。果真,在两栋楼的连接处,西厢房比正房低了4个台阶。北楼和西楼的楼下居住的则是些散户。   北十九道街2号是于家大院的角门号码,从这个角门进去,不见大院只见胡同,弯曲狭窄的胡同延伸几十米。两侧一边是楼房,一边是低矮的棚子。金大娘说,原来的院子里面有花园,还有凉亭,凉亭中摆放着石桌和石凳。每到傍晚,老人孩子们最喜欢到院子里乘凉聊天。可是在1958年,有关部门在院子里建起来一个大食堂,院子就没了,后来这个食堂也变成了住宅。现在,居民们自己也盖起来一些棚子,过道越来越窄了。   走在二楼的回廊上,残破的木地板上下颤悠,发出吱吱的声音,有的地方漏了大洞,打了补丁。好心的楼上居民一边避让,一边提醒记者:“注意脚下,别绊倒了!”   据史料记载,周恩来总理曾先后两次在这里住过。创办滨江东华学校(哈尔滨第二中学前身)并任校长的邓洁民先生在南开读过书,与周恩来熟识并成知己,1915年邓去日本留学,1917年回到哈尔滨办教育,创办了滨江东华学校。周恩来对邓洁民办教育非常关心,1917年,周恩来到铁岭看望堂伯父,借机北上看望邓洁民,同时传播革命火种。邓洁民曾经竭力挽留周恩来留下来一起办教育,但周恩来当时已经决定到日本留学,婉言谢绝。解放后,有人请周恩来的弟媳妇当老师,弟媳妇和周恩来商量是否应允。周恩来曾说:“当老师很好吗,我差点在哈尔滨教书!”可见在哈经历给周恩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周恩来那次来哈尔滨,就是住在“于家大院”临靖宇街的房子里。这里就是邓洁民先生的故居,后来哈尔滨市道外区崇俭街派出所(靖宇街23号)也曾经在这里办公。   1920年,周恩来再次来到哈尔滨会见老友、传播革命思想。还是住在邓洁民家里,周恩来白天出去会见朋友、或在滨江东华学校演讲,晚上回来时,就在邓洁民家的窗子上连敲三下,这是他们之间的联络暗号,邓洁民听见三声敲窗声再开门,因为当时哈尔滨警察局到处抓捕革命党人。这一次,周恩来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几天。   受周恩来的影响,邓洁民的思想进步很快,滨江东华学校也成了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也是共产党人赴苏联的落脚点。- }3 ?7 {+ {, c8 a$ T% C
( `- E2 H% G. Q' n( J1 \) [
[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8-10-26 02:09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营山县朗池镇天井村6组于家大院

四川营山县朗池镇天井村6组于家大院3 z' s2 U* t8 P
这样的大院已经少见了------逐渐破败的于家大院0 j* ^, K+ i/ ]; {
% W- Q# d4 y8 J) s" {: N# _* c& 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